做合格党员
在大多数人眼中,环境恶劣的苏丹离我们很远,但这一切离中国的石油人很近。
全国优秀共产党员、中石油集团尼罗河公司副总工程师王杰,代表了在海外拼搏奉献的石油人。
1998年10月,时任西南石油学院油建系副教授的王杰响应中石油“走出去”战略,远赴苏丹开发一线,一干就是18年。18年来,他亲历了苏丹项目从创业探索到规模发展的过程,参与了苏丹三个主力项目的开发建设,参加了两个千万吨级油田的建设和运营,也经历了战火纷飞的考验。
“战火中,他留下来坚守”
2013年12月15日,南苏丹武装冲突爆发,战势已危及油田生产安全。
“我亲历了2013年12月15日的大撤离,700多名中石油员工在一天之内就全撤离了,虽然困难很大,但一切井然有序进行,当时现场的总指挥就是王杰。当我要登上飞机时问他,你不走吗?王杰说‘我不走,我要走的话油田可能就要停产,就会有重大损失。’这句话当时震惊了现场所有人。战火中,把我们送上飞机了,他留下来坚守。”10月14日,尼罗河公司南苏丹3/7区采油厂副厂长刘启吉动情地对记者说。
“从王杰身上,我感受到一种大无畏的忘我精神。”尼罗河公司南苏丹3/7区安全环保部经理王磊告诉记者。
王杰告诉记者,战争来得太突然。由于南苏丹3/7区油田“高倾点”的特性,温度低于38度原油就会凝固,现场关键装置必须有人。如果不采取措施就立即撤走所有的人,整个油田装置和1000多公里的输油管线就会因为原油凝固报废。
“如果整个油田瘫痪了,损失将达十几亿美元。南苏丹整个经济命脉就完了,南苏丹新政府会对中国失去信心。所以保护油田的安全是国家利益,也决定着中国和南苏丹政府的关系。”王杰说。
王杰主动请缨,率领23名党员干部奋战一线,一直坚守到南苏丹政府军控制住局势,人员陆续上来后,他们才撤下去。
“我们苏丹人都叫他铁人”
“这是一种信念,一种为国家、为民族奋斗的信念。不仅仅是我一个人,在历次重大紧急情况下,我们的党员同志都冲在前面。”王杰说。
由于王杰及其所在团队的坚守,世界级千万吨油田在战火中得以保全,中国石油在强令停产、快速复产中展现的中国精神、中国技术、中国速度得到了国际社会和南苏丹政府的高度赞誉。
在苏丹和南苏丹,社会安保形势长期处在高风险级别。18年来,王杰和他的同事们所经历的当地部落冲突、武装盗抢、破坏油田、绑架勒索,甚至战争和杀害人质等事件很多。对王杰来说,扎根苏丹项目的18年,应对战乱和局部武装冲突已成为常态。18年来,他成功组织应对多起安全、涉恐事件。
“我们苏丹人都管他叫铁人。从1/2/4区项目投产开始,王杰全身心投入。记得当时我们油田设施的生产能力只有18万桶/天,但是王杰利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和经验,研究控制系统和工艺系统,使油田设施通过改造,产能从一天18万桶扩大到21万桶。”3/7区生产部经理阿布杜拉赫姆告诉记者。
“最困难的时候应该是南北分离的时候,当时问题非常多,千头万绪,王杰一一化解,正是因为他的存在,现场工作委员会才能够高效解决很多问题。”时任3/7区项目油田经理的阿布杜拉说,“中石油给了苏丹非常大的支持,派来的技术管理人员能力非常强。王杰的能力不仅表现在设计方面,而且在生产管理方面都表现得非常好。这样使得3/7区的产量不断攀升。”
海外勘探开发公司党委书记、高级副总经理王仲才介绍,中国石油自1993年实施“走出去”战略开展国际化经营以来,坚持“互利共赢,合作发展”的理念,在海外35个国家的油气合作中,注重推动资源国石油工业的发展,并创造了超过20万个就业岗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