党史博览
长征途中,毛主席与群众悉心交谈。(油画)
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大转移,也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重要转折点。在长征过程中,党一方面领导红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殊死斗争,另一方面不断加强纪律建设,维护党的团结,提高红军战斗力。长征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,与党始终重视纪律建设密不可分。
强调严守政治纪律
由于王明“左”倾错误的影响,第五次反“围剿”失败,中央红军被迫于1934年10月撤离苏区,进行战略转移。长征初期,由于准备不足,加之党内“左”倾错误依然严重,党和红军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险境地。面对严峻形势,一些党员和红军战士对革命前景产生了疑惑,革命信仰发生了动摇,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思想滋长。
面对党和红军内出现的这一情况,中央高度重视,将坚定理想信念当作最重要的一项政治纪律和政治工作来严格落实。1934年10月8日,《中共中央给苏区中央分局的训令》中明确提出,“党应及时的预先的反对这种右倾情绪,集中力量来反对右倾机会主义……同时反对任何‘左’的倾向”。此后,中共中央和总政治部又多次发文,作出一系列具体指示并对思想消极、逃跑投敌行为进行严肃处理。随着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和军事斗争的胜利,广大党员干部和红军战士士气逐步提升,革命必胜的信念愈发坚定。
严明的政治纪律还要求自觉维护中央权威,长征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是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的图谋。1935年6月,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会师,张国焘在“北上”还是“南下”问题上与中央产生分歧。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多次致电张国焘,劝告其遵从决议率军北上。但是张国焘却未听劝告,仍率军南下川康,另立“中央”。对此,中央政治局通过《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》,对他分裂党和红军的行为和军阀主义倾向进行严肃批判。迫于中央压力和南下后的军事失利,张国焘不得不放弃分裂主张,同意率部北上。
严格执行群众纪律
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,党在长征中能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、克服各种艰难险阻,靠的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。广大人民群众之所以支持我们党,关键就在于严格执行群众纪律,时刻维护群众利益。
党始终重视宣传和维护群众纪律。1934年10月9日,总政治部在《关于准备长途行军与战斗的政治指令》中明确要求,“保证部队与群众的正确关系,坚决与脱离群众、破坏纪律的现象作斗争”。在红军进入湖南及云贵川边后,针对这些地区比较穷苦和多民族的特点,中共中央和总政治部通过《红星》报连续发表《关于瑶苗民族工作的原则指示》《消灭随意破坏红军纪律的行为》等一系列文章,要求红军各部队严格遵守群众纪律,保证不损害群众利益。
党还注重提升红军在群众中的形象,违反群众纪律将受到严厉惩罚。1934年11月7日,《红星》报发出号外,提醒红军战士要注意部队在群众中的形象,要求做到“不乱拿群众一点东西”“不强买强卖,买东西要给钱”等,号召红军战士争创群众工作的模范连队。《红星》报也登载反面典型,例如“红三军团某部上士袁子何,率领运输员一人,故意逗留后面,枪杀群众的猪鸡,乱拿群众东西,经察觉纠正,竟不服从命令,仍故自由行动,有意破坏红军纪律,现已经上级机关执行枪决”。长征中只有保持铁的纪律,红军才能保证命令的坚决贯彻执行,才能赢得群众支持,在部队中不断凝聚起高昂的革命情绪和战斗力。
高度重视军队纪律
红军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,直接代表党的形象。严格执行军队纪律,是扩大红军和党的影响、增强群众革命信仰的良好方法。
党中央和红军总政治部多次发布训令严明军纪,要求全体红军官兵遵守纪律。例如,1935年1月5日,在进攻遵义、桐梓等城市之际,聂荣臻向所辖各部发出《关于进入城市执行政策的规定》,要求部队遵守纪律,保持军容,给群众“以更好的影响”,“扩大苏维埃红军的影响,以便顺利创造这一地域的新苏区”。紧接着,红军占领遵义后,总政治部发布《关于进入遵义城的通令》,提出红军进遵义城要严格遵守整齐武装服装、不掉队落伍、不脱离部队不自由行动、到宿营地后外出要请假等八项注意。此后,中革军委和总政治部又连续发布多项规定和命令,对严格执行军队纪律加以反复强调。
长征中我们党高度重视红军纪律建设,反复强调严守纪律的重要性,始终坚持对红军战士的纪律教育和纪律检查,使红军保持了严守纪律的良好风范,在提高军队战斗力的同时,也提升了党的形象。
(摘编自9月21日《中国纪检监察报》 刘志新/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