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  欢迎来到365备用台湾网!
当前位置:首页 >党建园地 >党史博览

党史博览

邓小平提出的人才评价标准
时间:2017年01月16日 15:47 | 来源于: 共产党员网 | 浏览: 

1987年,邓小平亲切会见中青年科技人才。

       邓小平十分重视人才问题,对人才工作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。在邓小平丰富的人才理论中,他提出的人才评价标准思想又具有特殊的意义,占有重要的位置。

  德才兼备的评价标准

  我们党历来坚持德才兼备的评价标准。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,邓小平赋予了德才兼备评价标准新的内容。什么是新时期需要的“德”?邓小平认为,“所谓德,最主要的,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。一条是拥护三中全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,一条是讲党性,不搞派性”。衡量德,“一是坚决拥护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;二是大公无私,严守法纪,坚持党性,根绝派性;三是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心”。什么是新时期需要的“才”?邓小平认为,才就是具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知识和能力,懂经营会管理。1980年1月,邓小平曾说:“不管你搞哪一行,你不专,你不懂,你去瞎指挥,损害了人民的利益,耽误了生产建设的发展,就谈不上是红。不解决这个问题,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。”对于德与才的关系,邓小平进一步认为,德与才是一个统一体,它们彼此联系,相互作用,相辅相成。离开了德的要求,那就会失去政治保证;没有才,要实现党提出的宏伟目标也是不可能的。有才无德的人会败坏党的事业,有德无才的人同样会贻误党的事业。

  “四化”的评价标准

  1980年12月,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,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人才方面的革命化、年轻化、知识化、专业化的“四化”评价标准,他指出:“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,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年轻化、知识化、专业化,并且要逐步制定完善的干部制度来加以保证。提出年轻化、知识化、专业化这三个条件,当然首先是要革命化。”以后,他又多次强调这个标准。1982年12月,他指出:“进行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,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、年轻化、知识化、专业化。”1986年9月,他又提出:“几年前我们就提出干部队伍要‘四化’,即革命化、年轻化、知识化、专业化。这些年在这方面做了一些事情,但只是开始。”在邓小平看来,“四化”标准是一个整体。革命化是前提,在这个前提下,干部队伍年轻化、知识化、专业化。年轻化是中心,我们“第一个目标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。这里说的活力,主要是指领导层干部的年轻化”;知识化、专业化是基础,“今后的干部选拔,要特别重视专业知识。……没有专业知识,又不认真学习,尽管你抱了很大的热心建设社会主义,结果做不出应有的贡献,起不到应有的作用,甚至起了相反的作用”。

  注重政绩的评价标准

  政绩是一个人德才状况在实际工作中的综合体现。邓小平认为,衡量一个人是不是人才,关键是要注重政绩,重点是看贡献。他指出:“我们现在就是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,大胆地将他们放进新的领导机构里,要使人民感到我们真心诚意搞改革开放。”邓小平还对政绩的内涵作了说明,政绩就是“为人民造福,为发展生产力、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积极贡献”。人才、特别是党政领导人才素质的高低,最终要在政绩中体现出来。如果一个干部在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长期打不开局面,生产力得不到发展,人民群众的生活得不到改善和提高,那就说明他没有政绩,也就很难说明他是一个人才。政绩是一面直观的、有效的评价人才的“镜子”,在这面镜子面前,一个人才的面貌能够得到直观有效的反映。注重政绩的评价标准是一个易于操作、实践性强的人才评价标准,与“三个有利于”的评价标准相比较,这一标准实用性更高,实践性更强。当然,识别和评价人才,特别是党政领导人才的政绩,要做到全面、客观、真实、科学,防止片面性和简单化,这样才能全面、准确地评价人才,公正、公道地对待人才。

  社会公认的评价标准

  邓小平在强调注重政绩的评价标准的同时,也十分强调社会公认的问题。他指出:“我诚恳地希望,在选人的问题上,要注意社会公论,不能感情用事。要用政治家的风度来处理这个问题。”针对党内不同程度地存在选人不注重社会公认的现象,邓小平批评道:“不少同志只是看到周围熟悉的一些人,总是在原来的一些人中打圈子,不会深入到群众中去选拔人才。”“有些企业和单位,群众自己选举出的干部,……很快就作出了成绩,比单是从上面指定的干部合适得多”。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。人才、特别是党政领导人才生活、工作在群众中间,他们是否德才兼备,是否真心拥护党的路线,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,是否干出了群众满意的政绩,群众最清楚,最有发言权,他们自有公论,自有评价。(摘编自《湖北行政学院学报》2004年第6期 王亚群/文)

« 上一页 1    下一页 » 共1条信息

友情链接

版权所有:     网站注册用户:   网站访问量:
Copyright ? 2005-2015 365备用台湾信息化平台 版权所有